张春珍 教授 宁夏大学
2012年6月8日
简介
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家禽和野禽的一种烈性传染病,给养禽业造成巨大损失,我国农业部和国际兽医局都将其定为A类传染病。
以往认为禽流感病毒(Avian Influenza Virus, AIV)对人群无致病力,但1997年香港报道首例人因感染H5N1亚型AIV致死事件,近年又有多例人感染AIV发病、甚至死亡的报道。
由此可以看出,禽流感也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。
(一)禽流感的定义
• 禽流感通常是指由高致病性H5和H7亚型流感病毒引起的鸡、鸭、鹅等禽类烈性传染病;
• 也可发生在哺乳类动物;
• 流行特点是突然暴发,发病率高,病死率高,来源不明;
• 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定为A类传染病;
• 被我国农业部列为一类监测传染病;
• 禽流感是禽类流行性感冒的简称。至今已发现的最易引起暴发流行A型流感病毒血凝素有15个亚型(H1-15),神经氨酸酶有9个亚型(N1-9),都可在禽类中找到。迄今禽类中已经分离到流感病毒的有家鸭、野鸭、家鸡、野鸡、火鸡、珍珠鸡、海鸥、燕鸥、鹅、天鹅、鹌鹑、鸽、麻雀、八哥、乌鸦、鹈鹕、鸸鹋、灰苍鹭等。
(二)禽流感的发现
• 最早的禽流感记录是意大利1878年发生大量鸡只死亡,当时被称为“鸡瘟”;1955年,科学家证实其致病病毒为H7亚型流感病毒 ;
• 1959年,科研人员在苏格兰分离到了H5N1禽流感病毒;
• 此后H5和H7等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不断引起禽流感疫情;
• 同时发现在禽中还有一种相似的疾病,1926年首发于印度;
• 为区别两者,称前者为禽流感或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;后者称为新城疫或伪鸡瘟或亚洲鸡瘟。
(三)临床表现
• 禽流感的症状根据感染禽类的品种、年龄、性别、并发感染程度、病毒毒力和环境因素等而有所不同,主要表现为呼吸道、消化道、生殖系统或神经系统的异常。
• 常见症状有,病鸡精神沉郁,饲料消耗量减少,消瘦;母鸡的就巢性增强,产蛋量下降;轻度直至严重的呼吸道症状,包括咳嗽、打喷嚏和大量流泪;头部和脸部水肿,神经紊乱和腹泻。
• 潜伏期:潜伏期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;
• 发病率和病死率可达100%;
• 往往突然爆发,无任何临床症状而死亡;
• 病程稍长的可见精神萎顿、不食、衰弱、羽毛松乱,头、翅下垂,鸡冠和肉髯呈暗紫色,头部水肿,结膜肿胀发炎,鼻腔内有粘性分泌物,病鸡常摇头,呼吸困难。
临床症状
• 1.最急性:无先兆症状或稍沉郁,2~3天内死亡率达100%
• 2.急性型:
肿头
流泪
冠有出血斑块
脚鳞片下出血
呼吸罗音,呼吸困难
下痢
• 3.慢性型:
神经症状
呼吸症状
恶病质
(四)诊断
有下列情况之一的,可确认为高致病性禽流感:
• 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,发病急、死亡率高,且能排除鸡新城疫和中毒性疾病,血清学监测阳性;
• 未经免疫鸡场的家禽出现H5、H7亚型禽流感血清学阳性;
• 在禽群中分离到H5、H7亚型禽流感病毒株或其它亚型高致病力禽流感毒株。
(五)流行病学
• 在家禽中以鸡和火鸡最易感,其次是雉鸡和孔雀,鸭、鹅和鸽则较少感染;
• 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感染,如经消化道、呼吸道、皮肤损伤和眼结膜等途径感染;
• 禽流感的扩散主要是通过粪便中大量的病毒粒子污染空气而传播;
• 人员和车辆往来是传播本病的重要因素;
• 吸血昆虫可传播病毒,带毒的种蛋可垂直传播;
• 野鸟特别是迁栖的水鸟,在本病的传播上有重要意义;
• 人工接种可通过气溶胶通过鼻内、气管内、口、眼结膜、肌肉内、腹腔内、静脉内、泄殖腔内等途径使易感禽感染。
(六)防治措施
• 尽量减少和避免野禽与家禽、饲料和水源的接触;
• 防止野禽进入禽场、禽舍和饲料贮存间内;
• 注意保持水源的清洁卫生;
• 疫苗免疫接种;
• 发生本病时要严格执行封锁、隔离、消毒、焚烧发病鸡群和尸体等综合防治措施。
管理传染源
• 加强禽类疫情监测,及时发现禽类疫情,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加以控制;
• 受感染禽类应立即销毁,对疫源地进行封锁和彻底消毒,防止该地区的病禽流入市场;
• 患者应隔离治疗,医护人员做好必要的防护,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应戴上口罩。
• 坑埋病鸡,和坑埋病鸡三公里内的家禽,都是属于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 准确地讲: 坑埋病鸡,控制传染源; 坑埋病鸡三公里内的家禽,切断传播途径。
切断传播途径
• 发生疫情时,避免直接接触病禽及其排泄物;
• 接触禽类时应戴上手套和口罩,穿上防护衣,工作前彻底消毒等;
• 接触患者或患者分泌物后应洗手;
• 处理患者血液或分泌物时应戴手套;
• 被患者血液或分泌物污染的医疗器械应消毒。